1月13日讯 据《足球报》报道,在苏州举行的中国足协大区青训中心会议上,青训总监加藤龙二分享了大区青训中心建设的重要性。他曾在日本福岛国家青训学院任职,并组织与会人员讨论U15和U17球员的画像及培养模式。
由于深入研究日本的青少年培训,加藤龙二指出,中国年轻球员在12到15岁阶段存在一些不足,如基本功细节欠缺、只使用惯用脚、跑动不足,以及训练和比赛参与次数较少等问题。
他展示了一张关于青少年足球发展的曲线图,其中包括三条关键曲线:一是脑部/神经系统可塑性,从0岁到20岁逐渐下降;二是神经系统发育,0至10岁的快速增长期后,在10至20岁期间缓慢增加并趋于稳定;三是肌肉/骨骼系统生长以及运动学习能力的发展,同样在0到10年间迅速上升,但之后有所波动。对于各年龄段的发展路径,他将其分为四个阶段:从0到11岁的导入期、12到15岁的基础要素贯彻期、16至17岁的独立发展期,以及18岁后的完成期。
加藤龙二强调,一贯指导原则对青年人才的发展极为重要,应保持培养过程中的一致性,以长远角度来看待足球运动员的成长。此外,他还进行了针对U15和U17球员画像的小组讨论,与会者被划分成若干小组进行分析,每个小组需提出他们认为这两个年龄段应具备的能力与特点。在此基础上,各小组进一步探讨相应解决方案,这也是国少队教练团队始终坚持的方法——通过玩家之间的小组讨论来总结,而非单向灌输知识,由教练辅以讲解形式提供支持。
例如,我们所在的小组选定了17岁球员作为重点对象,认为这一时期正值青春过渡职业选手的重要时刻,因此要求具备良好的比赛阅读能力。相关解决方案中,小组倡导教练采用启发式与鼓励式方法,引导技战术运用,而不是仅依赖指令。同时,他们提议赛后围绕决策多重可能性的展开讨论,让教练给予必要指导,以促进学识提升。
图片来源:《足球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