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3日讯,媒体人葛爱平在《东方体育日报》上发表了一篇文章,对当前国内职业俱乐部的经营现状进行了深入分析,并就“管办分离”这一概念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他指出,中国的职业联赛与过去投资人赞助模式并无本质区别。当投资人的资金链断裂或赞助商撤资时,俱乐部便会面临倒闭,这种情况在中超20多年的历史中屡见不鲜。那么,为何问题至今仍未得到解决呢?
宋凯曾表示,中超未来将实现自我组织和管理,不再依赖足协。这听起来很有气势,但如何有效地进行管理和运作,以及避免重蹈覆辙,是必须面对的问题。如果不能从制度层面根本性地解决这些矛盾,那么即使推行“管办分离”,也不过是换汤不换药。
要想保证俱乐部生存,首先需要开拓收入来源。然而,目前多数俱乐部可用的财路寥寥无几。门票销售加上一些周边产品收益,对于庞大的开支来说,仅能勉强覆盖比赛场租及安保费用。因此,需要足协与各大职业足球俱乐部联系,共同探讨出一个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为此,可以召开“三国四方”的会议,由足协牵头打开财政支持的大门,让更多资源回归给各个球队,包括赛事广告等原属于他们应得的收入。
只有让每个俱能够具备一定经济实力,从而确保其生存能力,中国职业联赛才能向健康方向发展。“小河满了”,才可能汇聚成浩荡洪流。而如果仅仅喊口号,“管办分离”再响亮,如果没有实际利益保障,各队始终处于被动状态,每天都为了生存而苦恼,就算球员遭遇欠薪,这样的发展又怎能带来进步?更不用说以这样的基础组建国家队,又怎么期待提升水平呢?近年来的数据已经证明了这一点。
因此,对于中国职篮球界而言,仅靠一声高呼“管办分离”是远远不够的。真正重要的是赋予俱乐部独立运营、造血功能,使它们拥有自身发展的潜力。在这个基础之上,实现有效的“管办分离”,到2025年,我们才能看到真正不同的一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