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里能找到1985年7月21日当天的人民日报或光明日报!
这两份报纸由于年份关系,现在被很多人收藏,因此一般情况下不容易找到。
你可以尝试到当地的档案馆查找,这里保存有人民日报的档案,每年都会进行装订和保管;或者去政府所属的图书馆,而非学校图书馆;另外,也可以询问当地的日报社,特别是在地级市或县级市,这里往往会有日报社,乡镇只有记者站。
扎根西南 矢志报国——西南交通大学在党史学习教育中书写奋斗新篇
光明日报教务老师 李晓东 周洪双 光明日报通讯员 蔡京君 陈丝丝
“西南交通大学将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作为重要政治任务,致力于引领师生增强历史自觉,扎根祖国大地建设一流大学。”在11月15日的集体学习中,西南交通大学党委书记王顺洪如是说。
1964年,唐山铁道学院响应建设大三线的号召,迁至四川。1972年,学校更名为西南交通大学。多年来,西南交大扎根四川,从单科性学院成长为多科性大学,服务国家的现代化目标,展现出勇担时代使命的责任感。
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西南交通大学党委引导广大党员,特别是青年师生,牢记初心、奋勇前行,把个人命运融入时代潮流,为国家书写交大人的赤诚爱国情。
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扎根
在三线建设期间,学校迁至四川峨眉,标志着西南交大扎根西南的开始。面对大山,学校如何培养出优秀的轨道交通人才?
首先,拓展学科门类势在必行。迁至四川后,西南交大的学科相对单一,学校因此积极开展专业恢复与创办,使学科设置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新专业的设立并不容易,学校全力以赴,单毅力开设了理科、计算机、交通工程、材料工程和人文社科等专业。到20世纪90年代,西南交大逐渐形成了以工科为主体的多学科格局。
尽管迁校初期教学资源匮乏,教师们依然以身作则,努力为学生提供前沿的专业知识。例如,西南交大的资深教授郭可詹曾不遗余力地翻译并印制国外教材,为学生提供学习资源。
在自主创新的大道上飞驰
2023年1月13日,中国自主研发设计的首台高温超导高速磁浮工程化样车及试验线在西南交大正式启用,标志着我国高温超导磁浮技术实现了重要突破。
西南交大的科研工作者以其谦逊和专注推动了高铁技术的发展,南方枝叶、严谨科研精神在70年代早期逐步形成,最终培养了一支强大的科研团队支撑了中国轨道交通事业的发展。
西南交大扎根四川,服务国家战略,始终在推动交通强国的事业中积极贡献力量,学校的发展历程也成为了党史学习的重要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