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5日讯,随着韦世豪等球员对中国足协公布的第二批清债名单中部分俱乐部所谓“清债成功”提出公开质疑,人们开始担心2025赛季中国足协职业俱乐部准入审核的可信度。《体坛周报》记者严益唯撰文指出,中国足协不应将准入规程当作摆设。

根据目前执行的2018版《中国足球协会职业俱乐部准入规程》(以下简称《规程》),我们可以发现,足协在进行准入审核时,有许多关键程序并未按照《规程》的要求来实施。例如,《规程》规定,从每年3月15日启动下一年度的申请,到10月30日前完成所有审核。然而,自2017年底颁布以来,中国足协总是在赛季前匆忙宣布准入名单,而各个俱乐部递交材料往往也仅在上一赛季结束时才开始。实际上,今年3月15日之前,理应通知俱乐部提交2025赛季的申请,但今年只有到10月10日才发出通知,并且直到12月20日才公示了第二批清债名单,目前预计要到明年1月上旬才能确定最终的准入名单。

呼吁足协审视准入规程,适度调整强制性标准以促进发展

此外,根据《规程》,每年的4月10日前,各俱必须向地方和国家级别足球协会提交其资格申请。而地方协会则需于6月份初审这些材料,并达标后给出批准函,再由各自球队转交至中国足协。如果严格遵循这一流程,则任何虚假资料都无法进入审批环节,即便存在违规情况,中国足协会有两个月时间去仔细核查。从而确保最后发布的信息不会引起如此大的争议。

呼吁足协审视准入规程,适度调整强制性标准以促进发展

当然,为了给予各个团队充裕时间解决行业内欠薪问题,推迟公布结果是情有可原。但是,这种拖延对于合乎规范的球队来说显然是不公平。因此,中国足协会需要充分考量合规律队伍利益,即使延期,也应该提前与相关单位沟通,并明确新的安排及原因,以避免过去曾出现过的不必要混乱。如果未来继续忽视按《规程》的标准开展工作,将可能助长缺乏诚信行为,对整体联赛稳定造成负面影响。

呼吁足协审视准入规程,适度调整强制性标准以促进发展

如果为了维护赛事稳定性,无奈之下不得不放宽一些门槛,可以考虑通过透明讨论,在一定期限内适当降低某些强制性标准。例如,对于欠薪金额较低的小型职棒队,可暂时将A级(强制)标准降为B级(义务)。这样一来,不仅能保证少数严重违约者受到合理整治,还能够减少大规模撤销参赛资格所带来的动荡。同时,也希望未来重新恢复现行高水平、高标准措施,让整个体系更具正义感和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