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我们已经多次强调,这两批名单的标题明确写着“完成债务清偿俱乐部名单”,而非准入名单,但仍然有不少人误解为准入名单,甚至连球员也对此表示质疑,并提出“为什么能通过准入”的问题。
我还看到一些球迷评论称,由于球员公开质疑,因此足协失去了公信力。这种理解显然是错误的。公告的目的就是为了接受各种社会监督。在发布列表通知的第二段中,白纸黑字地说明了这一点。此外,在名单下方还有一大段相关说明以及反馈渠道和方式。
需要指出的是,足协并不是政府机构,也不是商业侦探,不可能全面监管俱乐部运营情况。因此,目前的准入审核主要依赖于各个俱乐部自行填写并提交相关材料,以证明他们已满足相应条件。然而,这些证据不一定完全准确:俱乐部可以对其进行夸大、隐瞒甚至造假处理。
根据谁主张、谁举证原则,如果任何债权人认为某家俱乐部尚未清偿债务,就应该向足协会提供相应证据来支持自己的观点。关于这一点,在公布后的说明中已有详细阐述。
因此,如今有球员公开提出质疑,其实是正常现象,也是这份清债名单发布的重要意义所在。目前双方争议存在以下两种可能性——要么是“俱乐部在胡说”:即漏报或错报实际未清偿的欠款;要么是“球员在胡说”:提及的不属于清账范围内的问题或根本不存在的债务。无论如何,各方都有责任继续解释和举证以支撑自身立场。
当然,通过此次事件,我们也意识到,中国职业联赛中的球队准入工作宣传力度明显不足,而社会公众与债权人的认知同样有限。同时,当前有关清账的信息透明度较低,没有像国际足联那样实时更新可供公众查询的平台(前几天我已就此事发文)。
未来,应更加重视吸取教训,加强利用社会监督力量,并结合信息化手段,让整个审查过程更为透明,提高公众及债权人的知情权益,从而提前解决潜在问题,有效避免负面事件集中爆发,实现高效率地解决薪资与欠款纠纷,为维护职足球队伍利益及提升职业联赛形象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