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0日讯 在接受杭州网专访时,塞尔维亚教练内博伊萨-伊利奇谈起了他眼中的中国校园足球。这位拥有欧足联A级教练执照的外籍教练自2016年来到中国,并于2021年开始在江南实验学校执教,这是他在华任职的第四支校队。
谈及来华工作的初衷,直率的伊利奇并不掩饰其中一部分原因是薪资。他笑着表示:“一方面,在这里当教练能获得比以前更高的收入;另一方面,我也渴望新的体验和冒险,感受不同文化,这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
近年来,“12岁退役”的现象如同阴霾笼罩中国校园。由于升学压力增加,不少天赋横溢的孩子未能继续追求他们热爱的体育项目,其中足球亦是如此。对此,伊利奇深有体会。“我没有在中国上过学,但我知道这儿学生学习任务繁重,他们花费大量时间用于学习,有时候确实很难找到平衡。”他说道,“我见过很多有潜力的小球员,如果努力训练,也许十年后可以去欧洲踢球,但家长却常说‘学习才是第一位’。结果,一些孩子就此停止了踢球。”
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在塞尔维亚,大多数父母都会支持孩子们参与足球运动,因此教育环境使得小孩能够投入更多时间于锻炼,即便成绩一般也不会受到太多责备。“小时候,我父母总鼓励我参加每场学校比赛,因为如果表现出色,就可能迎来更好的机会,” 伊利奇回忆道。不过,他意识到两国之间国情、文化差异,使得这样的比较变得复杂而困难。“若现在踢球的小朋友未来成婚,他们将培养出更加优秀的新一代,同时作为父母,会更加支持自己的孩子从事足球,这就是所谓‘足球基因’传承的问题。”
尽管理解家长希望子女考入好大学以实现美好生活,但伊利奇认为任何事情都需要一个平衡点。他提到:“我们正在尝试寻找这个平衡。同时,希望家长明白,通过足球,可以帮助他们成为更优秀的人。”对于他而言, 足球不仅仅是一项简单游戏,它像其他集体项目一样,不仅增强身体素质,还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对未来学习和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关于训练与比赛的重要性,他指出: “我们的队员需要更多比赛。在塞尔维亚,小孩几乎每周都有赛事,而在中国则显得稀缺,有时甚至要等上一两个月才能进行一次比赛。如果长期只训练而无竞争,就无法评估成果,更不能及时发现问题进而改正!”
此外,他建议,中国儿童应早期接触11人制足球。“8人制场地对于15岁的中学生来说空间太小,从12岁开始应该进入11人制阶段,” 他补充称这一年龄段为技术定型关键时期,应尽早适应正规赛程,“或许今天某个小朋友能轻松射门成功,以后面对扩大场地就未必行了”。当然,要实现频繁参赛和11人制培训,需要建设更多、更优质的大型操场,以及引入专业指导教师。而这些改变自然不是易事——“不少学校缺乏合适规模的绿茵场,还有一些教练经验不足”,他说。但值得注意的是,此处讨论的是校园层面的发展,而非职业俱乐部青训体系。
虽然当前仍存在诸多待解难题,不过经过七八年的观察, 伊利奇感受到了一丝曙光—“刚来的那会儿,多数学校尚无球队,如今几乎所有院校均成立了球队。此外,看懂、讨论 футбол 的人数逐渐增多,这是个积极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