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6日讯,近日,中国足协公布了第一批完成债务清偿的俱乐部名单,其中青岛海牛名列其中。针对刚过去的2024赛季,《足球报》对青岛海牛俱乐部的运营情况进行了总结,认为这家创办于1993年的老牌俱乐部,需要寻求新的发展模式,以实现稳定长远的发展。
现年54岁的乔伟光已然成为“老乔”。他在2004年底接手青岛海牛时,仅34岁,这20年来,他将自己的精力几乎全部投入到足球事业中。他坚持不懈地追逐梦想,赢得了尊重。从某种意义上来看,乔伟光是一个感性的人,因为如果更理性一些,就很难在与主业无关甚至影响主业的足球投资领域持续这么久。
如今,在中国职业足坛中,由民营企业经营的球队普遍面临困难,即使是已经投身30年、27年的建业和绿城,两家的民企投资方也纷纷退出。这虽然让青岛海牛获得了一些来自市政府支持资金,但仍显得杯水车薪。此外,他们在寻找冠名商、胸前广告、背后广告和袖标广告方面努力却收效甚微。
2023赛季回归中超后,青岛海牛迁至专业化程度高且观赏体验极佳的青春足球场,从而激发起球迷们的新热情。当年,该队票房收入大幅提升,相比往年翻了数倍。在扣除场地租赁、安全保障、电费及其他费用之后,其盈利超过1000万元,有望接近1500万元。然而,与强劲实力相较之下,中游以下球队因为缺乏竞争优势,很难再创造奇迹,因此导致票房下降。进入2024赛季以来,青岛海牛便遭遇明显降幅,而这种困境并非个案,下游球队整体票房表现均十分惨淡,包括沧州雄狮与险些降级的新鹏城等都深陷窘境。
随着球市收入不断走低,加之赞助来源匮乏,目前该俱乐部主要依靠两项收入:一是来自政府支持资金;二则为门票销售和联赛分红。但这些收入远不足以支撑其运营,只能依赖中能集团进行额外投入。而对于一家普通民营企业来说,高额持续融资压力可谓重大挑战。
尽管新赛季准入条件得到满足,并成功跻身首批完成债务清偿名单,但实际上青岛海牛仍存在欠薪问题。不过,本土球员选择信任这家俱乐部,这是由于他们看到酒量控制良好的历史负担,为未来改革与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因此,要想继续向前迈进,还需积极探索适合自身的发展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