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体操运动员吴柳芳因一段擦边视频引发舆论风波,相关讨论持续发酵,游泳运动员刘湘、前击剑运动员秦雪及奥运冠军刘璇等人也被卷入其中。关于公序良俗的争论并无新意,这种话题自古以来便存在,而如今的口水战似乎更是层出不穷。同时,吴柳芳在社交媒体上的账号已解禁,并且粉丝数量迅速突破400万。这些粉丝中,有的是围观者,也有一些与她的人生经历产生共鸣者。不难想象,她很可能会“无心插柳”地成为这场舆论风暴中的受益者。
然而,我认为最重要的争议点在于:国家队运动员退役后是否可以继续使用曾为国效力这一标签。这个问题听起来荒诞,却十分严肃。每个人的一生都由多段经历构成,每个阶段都是属于自己的。如果某人希望展示自己过去的一部分身份,以此来获得利益,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举个例子,现在很多自媒体博主都会标明自己毕业于北大或清华,但他们所从事的大多数工作,与这些学校没有直接关系。有时其他校友就会质疑:“你能不能别挂着北大的名号去做这种事?” 这反映了一种群体利己心理。同样,一个中国人在国外打架输了,他声称对方欺负了“中国人”,而我第一时间想到的是:作为独立个体,你怎么能随意代表整个群体呢?
这样的思维让我理解管晨辰为何感到愤怒。在他看来,如果吴柳芳以“体操运动员”的身份进行表演,会不会让外界误解所有的体操选手都是如此?毕竟管晨辰还需要依靠自身作为奥运冠军保持社会价值和形象。但理解他的担忧并不意味着支持他的观点。
许多人认为,这里的关键不是两位选手之间的个人利益冲突,而是在于国家队运动员这一标签是否应当随意使用。我对此得出的结论是:当然可以用!
即使张继科因为赌债丑闻曝光,也没人要求他放弃乒乓球国手头衔。他开设培训班时,自然也没说过自己只是一个素人。那么,为何吴柳芳光明正大地直播,就不能承认她曾是一名国家队体操选手呢?难道只有奥运冠军才享有特殊待遇吗?显然,这是不公平也是不合理的。
我们应该勇敢探讨,在举国体育体系下培养出来的运动员,他们究竟属于谁的问题。我相信答案是:他们属于自己。一些声音指出,是这个系统造就了你的成功。然而,我们不可忽视的是,它只不过是一个筛选器;它选择那些天赋异禀、努力拼搏的人,而非培育所有999个被淘汰掉的人。因此,对制度表示感谢固然好,但将其视作唯一归属则是不妥。而我们的确要尊重每位优秀 athlete 的主体性,不该把他们定义为单纯附庸于制度之下的人物。
If that’s the case,那么过去荣誉自然应归个人。当有人宣称他曾经是一名国家队成员或者获得过怎样的重要奖项的时候,我们根本无需同意,更不用怀疑这是虚假宣传或违法行为。此外,还有新闻提到巴黎奥运羽毛球 champion 郑思维宣布退出国际赛场,即实际上告别了国家队,他明确表示,从未期望世界冠军或奥运金牌成为自己的唯一标签。这一点上,相信吴柳芳一定羡慕郑思维,因为拥有更多资源意味着更广泛的发展空间,以及更加开放人生观。而对于她而言,还需靠昔日身分吸引关注。但是,无论高低起伏,都始终掌握在各自手里,包括荣耀与耻辱以及权利选择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