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日讯 对于三大球运动会上空荡的看台,媒体人葛爱平在《东方体育日报》发表专栏文章进行了点评。葛爱平认为,群众基础才是一项运动发展的最根本因素。
全国首届青少年三大球运动会日前结束,这是中国首次集中举办足、篮、排这三项赛事。这场比赛与1972年第一届五项球类运动会有些相似,当时也为中国体育注入了新的活力。那时候的比赛主要在许多基层场地进行,并没有多少符合标准的正式赛,而北京工体已经成为当时神圣不可侵犯的存在。
观众对这些赛事反应热烈,每场几乎都座无虚席,人们对体育比赛充满激情。然而,此次举办五项球类运动会并非仅为了吸引观众,更重要的是重新激活多年荒废的中国体育。在两年后,中国代表团参加伊朗德黑兰第七届亚运会,并取得金牌总数第三名的佳绩。
上世纪70年代,中国以专业队训练为主,教练常常从基层学校中寻找潜力选手进行严格培训。当时学生课业负担较轻,他们放学后便四处寻觅足球和篮球场地,因此教练很容易找到可塑之材。而且,有专业队参与的大型竞技活动更是备受欢迎,无论什么类型,都能吸引大量观众。我小时候曾去上海人民广场附近观看胡荣华与王嘉良的一局象棋,对我来说,那也是一段难忘经历,因为现场坐得满满当当。
据我了解,以往原上海足球队员都是通过街头踢野球被发现,然后逐步晋升到各级球队。但如今,即使教练每天蹲守小区,也未必能看到孩子们踢足球。因此,在刚刚结束的三大球运动会上,我想主办方初衷固然美好,但缺乏坚实的人群基础,使得这一切变得困难重重。例如,在上海足球队与山东队决赛期间,看台上的空旷景象令人失望,这可是18岁以下最好水平球队之间的重要对抗,却鲜见观众前来支持。我相信,就连部分参赛者家长也不会亲临现场观看,这种现状在世界其他国家尤显罕见,更别提日本每年的全国高中联赛所带来的盛况了。
这种情况值得我们深思。当然,仅靠增加比赛数量无法改变现状。那么,我们该如何扭转这样的困境呢?这是一个复杂而社会性的问题,目前看来解决希望渺茫。要阻止职业团队(除了乒羽网项目外)成绩下滑,需要经过长期艰苦努力才能实现改善目标。